普法微课堂 | 常见网络诈骗类型-维权类诈骗
发布时间:2024-06-11 23:23 点击量:
本讯网(来源:燕京理工学院工会与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发布)
什么是维权类诈骗
维权类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受害者希望追回损失的心理,假冒专业维权团队或者法律顾问的身份,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联系受害者,承诺能够帮助受害者追回被骗的款项,但实际上并不提供有效的维权服务,而是以各种借口骗取受害者的钱财。这些诈骗行为可能涉及收取所谓的“咨询费”、“建档费”等费用,最终导致受害者遭受双重损失。
01相关案例
1月9日,一位名叫小红(化名)的台州市民收到一条名为《启牛学堂退费公告》的短信。小红想起之前曾报名参加该机构的炒股网课,于是她通过对方提供的微信号申请退学费。对方表示机构正在改制,需要清退学费,学员可以在指定的政务服务APP上完成退款流程。小红随即点击了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了一个名为“全国12315平台”的APP,并注册了账户。
随后,一个自称为“规划师”的人主动联系了小红,告诉她培训机构规定了一种购买国库券的方式,兑换学费。购买1万元的国库券可以兑换出1.2万元的学费退款。小红觉得这比自己缴纳的学费还多,以为捡了个便宜,于是立即转账了1万元到对方的账户。然而,对方却以操作失误为借口,要小红重新购买价值3.6万元的国库券,并承诺购买金额越多,退款金额就会越多。小红相信了对方的话,便按照指示转账了这笔金额。转账完成后,小红联系“规划师”进行退款兑换,但对方却说平台规定必须满5万元才能提现,要求她继续转账以凑足提现金额。正在筹钱准备转账的时候,小红接到了公安机关的电话,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骗,一共损失了4.6万元。(案件来源:台州网警)
02
维权类诈骗常用手段
01 冒充官方机构或专业人士
诈骗者可能会冒充政府官员、律师、警察或其他权威机构的代表,通过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与受害者联系,声称可以帮助受害者解决某个问题或追回损失,但实际上是为了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和钱财。
02 提供虚假的解决方案
诈骗者可能会提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可行的解决方案,如要求受害者预付一定的费用以换取更高的赔偿金额,或者要求受害者购买某些产品或服务作为追回损失的条件。
03 利用受害者的急迫心理
诈骗者通常会利用受害者急于解决问题或追回损失的心理,通过恐吓、诱惑或其他心理战术,促使受害者做出冲动的决定,从而落入诈骗陷阱。
04 微收益诱导
诈骗者可能会先给予受害者小额回报,以此来建立信任,并诱导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一旦受害者投入较大金额,诈骗者就会消失,不再返还任何资金。
05 制造紧急情境
诈骗者可能会制造紧急情况,如声称受害者的账户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立即转移资金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实际上这个账户是诈骗者控制的。
03
应对策略
1.谨记维权群,帮追回等都是二次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媒体等方式,以网警、律师、黑客等虚假身份,表明可以帮忙追回被骗的资金或维护被侵害的权益等等。信息时代,社交平台蓬勃兴起,人们经常在网上咨询医生、律师等专业相关问题,这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但也让新型网络诈骗方式——维权类诈骗——兴起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
2.谨记骗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维权类诈骗中诈骗团队中,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多个账号,在第一次骗不成功时,他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多次的重复一个事件,很容易让一个人从刚开始的不相信到怀疑再到半信半疑的地步,让人的内心开始动摇,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点进来历不明的链接或网站。最后导致的结果大抵都是被诈骗成功,赔了夫人又折兵。
3.帮助追回被骗金额等事件都是抓住人们的贪心的心理,给受害人返利,退费等等,最后还是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诈骗分子会夸大其词,给你一个必成功的方案或一个极其困难或和你相似情况的虚假的成功案例,其目的都是诱导消费者进入诈骗团伙精心布置的陷阱。人们应当要想到世上没有“一定”,手术的成功率都达不到百分之百,更何况是在多个因素影响结果,变故突生的,出乎人意料的人生中。
4.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网站。计算机能力强的诈骗分子很可能给你造一个与官方网站一模一样的虚假网站,在你相信虚假网站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5.可以下载官方国家反诈中心。不要下载平时听都没听过的app,其很有可能是涉诈app。
6.了解并通过正规途径维权。在现实生活中咨询律师或服务机构,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并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7.如有疑问或遇到P2P回款,培训机构退费等类似事件,请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反诈专线96110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