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微课堂 | 常见网络诈骗类型-刷单兼职诈骗
发布时间:2024-06-03 23:44 点击量:
本讯网(来源:燕京理工学院工会与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发布)
虚假征信类诈骗
虚假征信类诈骗是指骗子冒充各种平台客服人员,用专业术语如“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消除贷款记录”等进行诱骗,引导受害人贷款后转账到骗子指定账号,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1
案例
2024年1月4日,事主接到自称是某视频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称事主在平台中开通了“直播带货,按月续费”的业务,提示事主开通此项业务会每月扣费500元,一旦未按时缴费,将影响事主的个人征信。事主当即要求取消该项业务,这时对方又以取消业务需进行身份信息验证为由,让事主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验证码等信息。事主按要求提供后,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7997元,意识到自己被骗,于是报警。(案例出自首都网警)
网警提示
凡是自称金融机构、贷款平台的工作人员,可办理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都是诈骗。个人征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
真实案例2
案例
2023年7月27日,西兴街道丹枫社区的Z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支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注册信息是学生身份,利率过高需取消授权重新开通,其按照对方指示,下载视频会议APP进行视频,对方以关闭银行贷款过程存在资金损失风险为由,让其从多个贷款平台借款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中,后其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0.45万元。(案例出自滨江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
真实案例3
案例8月27日,小陈接到自称是 “XX金融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她的信息后,称其在某金条上贷款的利率太高,可以帮她申请降低利率。小陈答应后下载了“会讯通”APP,并开启手机“屏幕共享”功能,随后点击对方提供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址查询征信,小陈发现自己的征信度只有60%;对方让小陈“转账刷流水”来提高征信信用度,先后5次转账数万元后,小陈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案例出自漳州市反诈骗中心)
征信类诈骗手段分析
1.假冒客服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互联网平台客服,通过准确报出非法收集来的受害人身份信息,击破其心理防线,骗取信任。
2.强调征信问题
骗子以受害人“账户出现问题、需关闭平台贷款功能、贷款额度需调整”等为由让受害人根据指示进行配合,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其征信并且承担法律费任”。受害人一听到个人征信会受影响,会因此产生恐慌,顾不及思考而顺着骗子的计划一步步走入陷阱。
3.完成汇款诈骗
诈骗分子用各种常见聊天软件与受害人进行通话,为受害人提出“解决办法”。诱导受害人从银行或其他网贷平台进行贷款,受害人将钱款转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后,骗子就将受害人拉黑后并消失。
如何防范
为了防止类似诈骗案件的发生,公众应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软件,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同时,在处理与征信有关的问题时,应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和核实,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请注意,每个诈骗案例的具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多种类型的案例和诈骗手法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防范诈骗。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请立即报警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